
在我国的社保制度,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领域的一大重要成果,你知道社保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我们就来聊聊社保的历史。
社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95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初步建立。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社保制度覆盖范围有限,仅限于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社保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1986年,我国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企业要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保费用,这一举措意味着社保制度开始向全体劳动者拓展。
进入90年代,我国社保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社保制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随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改革方案,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保体系,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将社保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保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保制度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养老保险: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我国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大类。
2、医疗保险:为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我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医疗保险分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我国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旨在帮助失业人员度过难关,尽快实现再就业。
4、工伤保险:为保障工伤人员合法权益,我国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旨在对工伤人员进行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
5、生育保险:为保障女性职工生育权益,我国实行了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主要包括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和生育津贴发放。
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将继续完善社保制度,努力实现全民参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